最近,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引起公众关注,也惊动了联合国。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已召开会议,讨论对这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开展进一步观测等事宜。
这个“不速之客”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人类该如何应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他指出,相关媒体报道存在一些不实信息,如“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有必要向公众澄清。
缩小测算误差才能准确评估威胁
去年12月,夏威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预警系统(ATLAS)捕捉到一个“危险分子”小行星2024 YR4。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科研人员预测它有1.2%的概率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今年1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等级定为都灵3级,意为“具有显著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欧洲航天局也计算了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预测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8%。目前,这一概率已升至2.2%。
根据观测数据,小行星2024 YR4的直径为40—100米,密度、形状、材质等数据尚未采集到。“如果它直接撞击地球,破坏力还是很大的,可能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波及方圆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区域。”施韡说,“但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很可能导致空爆,使它分裂成许多碎片,形成陨石雨,这样就会大幅减小撞击地球的破坏力。”
另一方面,这颗小行星超过2%的撞击概率是一个估值,目前对其轨道测算的误差范围达到80万公里。今后,各国科研团队将凭借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逐步缩小这一误差范围,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它对人类的威胁。
如果各国天文学家未来达成共识:小行星2024 YR4对人类构成了明确威胁,那么防御方法有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是通过航天器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202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展了相关试验,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成功撞击围绕小行星“迪迪莫斯”运行的小卫星“迪莫弗斯”,使其轨道周期缩短33分钟,验证了这一小行星防御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