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上班族的复工实录
2025年2月6日,复工第二天。
我盯着电脑屏幕,输入第三次错误的开机密码,后背渗出细密的汗。隔壁工位的同事递来一杯咖啡:“别急,我昨天连公司Wi-Fi密码都忘了。”我们相视苦笑——是的,这就是“春节戒断反应”的威力。
一、当假期成为“戒断对象”
春节七天,我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熬夜追剧到凌晨三点、顿顿大鱼大肉、亲友聚会的喧闹声里连手机消息都懒得回。可假期结束的瞬间,生活仿佛被强行按了快进键:堆积的邮件、此起彼伏的会议通知,连早高峰地铁里的人挤人都让我胸闷气短。
专家说这叫“退潮忧郁症”:大脑从极度放松切换到高压状态时,会因落差产生焦虑和疲惫感,50%的人都会中招。而我,显然成了那“大多数”。
二、我的“戒断症状”清单
1. **生理时钟紊乱**:假期里“月亮不睡我不睡”,复工后闹钟响三遍才挣扎起床,午休趴桌上秒睡却被同事偷拍流口水的照片。
2. **情感依赖后遗症**:老家父母做的红烧肉、表弟的插科打诨还萦绕心头,工位上只剩冷掉的速溶咖啡和Excel表格。
3. **工作效能滑坡**:领导布置任务时,我的大脑像加载过载的网页,转了三圈进度条后弹出一句:“抱歉,此内容暂时无法显示”。
三、自救指南:普通人的“戒断疗程”
**第一剂药:允许自己“慢半拍”**
裴双义医生说,复工第一天别逼自己“火力全开”。我照做了——先整理办公桌、回复简单邮件,甚至给绿萝浇了水。这些小事像齿轮的润滑剂,让生锈的工作状态逐渐转动。
**第二剂药:用“小确幸”对冲焦虑**
米莉主任建议制定小目标并奖励自己。我拆解了年度KPI:写完报告就点奶茶,开完组会去楼下喂流浪猫。当“完成清单”上的勾越来越多,成就感竟压过了焦虑。
**第三剂药:重建生活锚点**
- **生理锚点**:逼自己22:30关灯躺平,哪怕刷手机也戴着防蓝光眼镜;用轻食沙拉替换假期剩的腊肠,肠胃终于不再抗议。
- **心理锚点**:午休时和同事吐槽假期趣事,发现大家都有“节后综合症”,互相打气反而成了新型社交货币。
**第四剂药:给未来埋一颗糖**
台州晚报提到,提前规划下一个假期能缓解失落感。我偷偷在日历上圈出清明小长假,查起了周边游攻略——有期待的日子,连加班都少了些怨念。
四、戒断反应教会我的事
这场“春节戒断”像一次微型人生重启:它提醒我,生活需要张弛的节奏,而非极端的切换。那些复工初期的狼狈,如今成了茶余饭后的自嘲素材。
**尾声:**
今天下班时,我终于记住了新改的电脑密码。回家路上,我给老妈发了条语音:“妈,周末视频教我炖你那红烧肉吧——这次绝对不炸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