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券商海通国际发布研究报告,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其中一个猜想是小米将收购蔚来,蔚来换电使用范围得以扩大,甚至在专利保护下开放给其他车企。海通国际同时表示,该猜想及其他猜想是基于对技术、监管以及竞争的认识和分析,并非基于充分证据以及信息作出的预测。
对此,小米与蔚来已经双双回应称该猜想纯属虚构,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蔚来被友商收购”的“舆情”,上一次,蔚来是被造谣将被收购,而“收购方”是比亚迪。
和造谣相比,猜想的性质似乎好得多,似乎也不违反任何法律法规,但其实海通国际的这一行为存在诸多不妥之处,特别是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甚至是“骚扰”。
从企业经营的自主性来看,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应由企业自身根据市场环境、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因素自主制定。海通国际在未与小米、蔚来进行充分沟通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仅凭所谓的对技术、监管以及竞争的认识和分析就贸然发布收购猜想,这无疑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不尊重。小米和蔚来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都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海通国际的猜想可能会打乱企业原有的节奏,引发外界不必要的猜测和质疑,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回应和辟谣,分散了企业的经营专注力。
对于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形象而言,不实的猜想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在资本市场和行业竞争中,企业的声誉至关重要。海通国际的猜想可能会引发市场对蔚来经营状况的无端猜测,导致投资者信心的波动。对于蔚来来说,可能会被误解为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需要被收购;对于小米而言,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盲目扩张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这种不实的市场传言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合作伙伴、供应商和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进而对企业的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海通国际而言,这样的猜想也是有损自身形象和后续发展的,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应具有严谨性和专业性。然而,此次的猜想却缺乏充分的证据和深入的调研,更多地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猜测。这不仅损害了海通国际自身在行业内的声誉和专业性,也让市场对其研究报告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其他企业和投资者可能会对海通国际的研究成果持保留态度,这对于海通国际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笔者认为,券商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研究报告的审核机制,确保发布的内容真实、客观、严谨。证券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证券研究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其研究行为和报告发布流程,对于发布不实信息和误导性报告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此次事件对整个汽车产业界也应该有一定的启发。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媒体和公众对于各种消息的关注度极高,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一些毫无根据的小道消息,经多人转发后,往往“三言成虎”,对当事人造成极大困扰。因此,作为企业一方,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还要对罔顾事实的“谣传”进行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