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 “两会” 前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一则提案,在教育领域扔下了一颗 “重磅炸弹”—— 他建议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 。初听这个提案,似乎很美好,因材施教,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理想吗?可当我深入剖析后,却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一建议实在难以让人苟同。
看似美好
李书福的提案核心聚焦于初中阶段的教育变革。他指出当下初中教育存在诸多弊病,如教育模式千篇一律,大家都被放置在同一个教育模板中进行塑造,全然不顾学生在知识吸收速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升。学业压力繁重,即便 “双减” 政策在努力减负,可初中科目众多、作业量大的现状依旧让学生疲于奔命,根本无暇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兴趣被磨灭,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滋生。评价体系唯分数论,中考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核心标准,艺术、体育、科学等领域的兴趣培养被抛诸脑后,学生的多元才能被深深掩埋。学校评估也出现偏差,过于注重硬件设施的数量,却对因材施教的多元需求视而不见,硬件资源浪费严重,还阻碍了学生天赋的挖掘。
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两大主要建议。一是实施初中阶段教育分流,制定科学的分流指南,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门类的学科配比 ,就像英国 GCSE 选课制那样,学生有必修和选修的选择空间。同时,改革职业与普通院校的分流方式,给学生打造更灵活的学业发展环境,让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深入学习。二是推进个性化教育,通过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智能线上教育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运用 VR、AR 等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心理测评等技术,助力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构建 “学业 + 实践 + 特长 + 品德” 的综合评价体系,革新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
拼爹隐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旦初中阶段开始因材施教,“拼爹” 的阴霾恐怕会迅速笼罩。家庭资源丰富的孩子,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他们的父母有能力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比如说,当普通家庭孩子还在为购买一本课外辅导书精打细算时,这些孩子已经可以参加各种高端的学术营、国际交流活动,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还能聘请私人导师为自己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精准提升。
反观普通家庭的孩子,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他们在这场个性化教育资源的争夺中举步维艰。昂贵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费用让家长望而却步,孩子只能在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中苦苦挣扎,即便有独特的天赋和兴趣,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就像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连基本的艺术、科学实验课程都无法正常开展,更别说因材施教了。这种资源获取上的巨大差距,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让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愈发严重。
成长迷雾:过早定方向
初中阶段,学生们就像刚刚起航的小船,正准备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他们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还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地选择学科方向,就如同在迷雾中为小船强行设定航线,风险巨大。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很模糊,他们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就像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可能对绘画、音乐表现出一时的兴趣,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未来就适合在艺术领域发展,很可能只是这个阶段的好奇和新鲜感。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还在形成过程中,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更是非常有限,此时就决定学科方向,无疑是拔苗助长。
从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方面来说,初中教育本应是为学生打下全面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科学学科,每一门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过早地进行学科分流,学生可能会过早地放弃一些基础学科的深入学习,导致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漏洞,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一个学生如果因为过早选择了文科方向,放弃物理、化学的学习,可能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就会错过很多与理工科相关的机会,而这些机会说不定正是他未来真正感兴趣并能取得成就的领域 。
资源困境:教育资源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