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
全栈自研或是伪命题
全栈自研还是全栈合作,车企曾经也很纠结。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华为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2021年6月,上汽集团时任董事长陈虹的表态,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车企的想法。不过,如今的上汽集团似乎抛弃了“灵魂论”的“旧观念”,开始尝试“牵手”共寻未来。有消息称,上汽集团正在与华为方面洽谈全栈合作事宜,虽然上汽集团对此表示“不知情”,但这样的表态本身就模棱两可,既未确认也没有否认,给这一全栈合作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如今,头部企业之间的合作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2024年9月,比亚迪披露,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正式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据称此前双方的合作早已开始。此后,双方联合发布了方程豹豹8,这既是比亚迪与华为首次联手开发的智能硬派车型,也是比亚迪30周年的旗舰之作。
“进入汽车智能化时代,全栈合作取代全栈自研将是趋势。”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表示,智能化本身融合了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芯片、模块等软硬件和多门类的技术,仅凭车企自身从头开始进行全栈自研已经越来越难。即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车企也难以在短期内补齐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更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突出优势。而全栈合作,尤其是与一些技术较为先进的头部科技企业合作,既可节约时间和费用,取长补短,也能吸收更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为己所用,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迅速推出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显然是事半功倍。“像广汽与华为提出的全栈合作,即从车型开发、制造、销售到用户生态全链条的合作,将会集中双方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共赢。”他说。
其实,现阶段即使是全栈自研的车企也无法做到100%完全自研。零跑汽车作为声称全栈自研的车企之一,其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朱江明就坦言,公司坚持核心零部件的全域自研,整车产品70%的智能驾驶零部件自己研发。由此可见,即使如此,零跑还有30%的智驾零部件需要合作研发或采购。
技术进步及复杂性
促使自研转向合作
“如果是在10年之前的汽车智能化初级阶段,车企谈全栈自研是可以做到的,但现在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越来越多,车企也越来越难以完全做到全栈自研。”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认为,在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汽车智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较为简单的汽车导航仪、车机系统等,那时候车企所称的全栈自研基本可以做到。但如今的汽车智能化已进入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定义汽车时代,人工智能、智能驾驶、语音交互、大模型纷纷“入侵”,与10年前相比,已是颠覆性的变化。“完全自研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必要。车企应该把主要研发精力、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整车品质的打造上。”他说。
有数据显示,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汽车智能化研发费用如果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目前大概是10万~20万元,所以有的新势力车企称“卖一辆赔一辆”。巨大的研发费用投入,使车企短期内难以看到盈利空间,至今,也只有理想汽车等极少数新势力车企实现盈利。2024年三季报显示,当季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达16.3亿元,同比增长25.1%,环比增长11.3%。同期,零跑汽车的研发开支为7.8亿元,同比增长64.9%,环比增长11.4%,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约为8.1%。
“不难发现,在真正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决战的时候,车企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增长,这也是拖累车企盈利的因素之一。”于冬生表示,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闭门造车”式的高投入自研,不一定就能得到高利润的回报。随着AI、软件、智驾、端到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车企仅凭自己单打独斗的短板日益凸显,合作已经成为大趋势。即使有些企业不宣扬,但实际上也在以多种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同时,一个明显的市场规律正在逐渐显现,即已经上车的智能化配置“含金量”越高,合作的比例就越高,这也是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
“包打天下”渐行渐远
协同创新才是真出路
从工业化时代到智能化时代,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明确的大趋势,“包打天下”已经渐行渐远。
“汽车智能化时代是典型的协同创新时代。”林澍文表示,一方面,汽车智能化所需的多领域技术决定了必须走合作及协同创新之路,包括一对一的研发合作,也包括产学研等“1+n”形式的多方合作。另一方面,在开放合作的背景下,一些诸如数据、个人隐私、智驾等方面的保护性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健全,这与数年前有了较大不同,在此基础上,合作方既要遵守法律法规,也要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商业秘密保密义务。由此,车企对于丢失“灵魂”的担心越来越少,可以放心进行全栈合作。
目前,全栈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为汽车智能化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华为发布的《2024年智能驾驶使用情况报告》表明,2023年使用华为智能驾驶功能的用户数量首次突破50万,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4亿公里,智能泊车服务的使用次数则超过了1亿次。2024年,华为乾崑智能驾驶功能总行驶里程达到14.53亿公里,占全年行驶里程的29.72%。
林弘昌表示,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智能化研发正在进入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创新时代,为此,打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他认为,与多年前相比,“PPT造车”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车企要靠技术创新实力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在当前供应链已经由传统的链式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的情况下,车企、供应链企业、相关科技公司共同打造良好的行业生态,才能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