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琴、凌桂明、辛丽丽、杨新华、季萍萍、吴虎生、范晓枫……1月16日,上海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几代扮演者亮相前滩31,回顾这部“传家宝”背后的故事。《白毛女》《茶花女》两部舞剧将于下月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上演。
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将于2月22日上演,这部作品迄今在海内外演出超2000场。
77岁的舞蹈家石钟琴曾出演1972年彩色艺术片《白毛女》。她回忆,电影拍摄过程充满挑战,全靠大家的坚韧与合作才顺利完成。“我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仔细琢磨升华对‘白毛女’的塑造,不断实践总结表演经验,才让角色真正‘立起来’。”
曾扮演“王大春”的81岁舞蹈家凌桂明说,《白毛女》从电影到舞台剧的传承过程中,已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影响力跨越时空,也深刻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白毛女》于我而言不仅是一部芭蕾舞剧,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和人民生活的史诗,教会了我如何用舞蹈讲述故事、传递情感。”
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和舞蹈家杨新华是1988年复排版《白毛女》中“白毛女”和“大春”的扮演者。辛丽丽说,能被选中饰演此角色,实属特殊机缘。当时加入《白毛女》接班人培训班,即意味着成为这部戏的传承者。“这部作品不仅是舞剧的成功,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份责任和使命,指引着年轻演员在舞台上不断超越自我。”
在辛丽丽看来,“00后”演员想在《白毛女》中挑大梁,必须跨越许多高难度的关卡。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还必须理解角色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变化,才能将角色真正演绎到位。
杨新华说,《白毛女》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延续。“《白毛女》不仅考验演员的技术,更考验他们的内心情感表达,尤其是年轻一代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担任主要角色,需要拥有更加深厚的艺术积淀与理解力。”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曾在《白毛女》中扮演“喜儿”一角。在她看来,《白毛女》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的艺术理念,将西方芭蕾的精湛技巧与中国的民族情感巧妙融合。“上芭将保护和传承‘传家宝’,同时也会不断探索海派芭蕾的创新表达,使经典作品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明星吴虎生对“老带新”和“戏带人”的艺术传统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演员的身份转变让我感受到新的责任感,尤其是在指导年轻舞者时,既要注重技艺的传授,也要强调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第五代“白毛女”扮演者范晓枫表示,《白毛女》给了她在戏剧表演芭蕾生涯中重大的转折机会。“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我在艺术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除了《白毛女》,上芭版芭蕾舞剧《茶花女》也将于2月28日及3月1日在前滩31演艺中心上演。《茶花女》由英国芭蕾大师德里克•迪恩匠心编排,2019年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它用丰富的芭蕾语汇深刻描摹人物情感,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
“秉承艺术、创意、生活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前滩31致力于打造浦东的文化新地标。”信德集团中国区CEO兼信德前滩项目总经理谷庆表示,前滩31不仅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文社交体验,还将持续为上海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带来世界级的展演体验。
季萍萍透露,为吸引年轻观众,上海芭蕾舞团将与前滩31携手共推芭蕾发展与创新,让芭蕾更贴近年轻人,在剧目上不断融入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符号,让芭蕾在保持其经典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