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术馆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线上美术馆,于2021年1月举办首展。云·美术馆突破空间限制并不断更新概念,尝试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图文和虚拟现实的方式在线推介上海美术界的优秀作品,打造上海美协“永不落幕”美术馆。
“自然之都”单元
分策展人语
孙 净
“自然之都”由七位艺术家共谱自然与都市的艺术礼赞。他们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为具形的创作源泉,以敏锐的感知,以诗意的方式(此处它并非文学表达)而是对自然的质朴情感投射与审美追求,通过生长、变异、延伸、作用、融合日常都会生活展开了一场艺术游弋,共同探索着历史与现代、自然之物与人造之物间的错综复杂。艺术家们以当下身体力行的视角和阐释方法提供了某种更为全面了解自然与都市的可能,在人、自然和都市的场域之间形成睿智有趣的对话、输出和讨论,尝试多维度地理解三者之间的真实关系。
(按姓氏笔画排序)
傅百林
1971年出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蝉联两届“中国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
❙艺术观点
他的作品常站在摄影与绘画之间,通过刻画客观对象彰显观者的个体记忆和内在张力。顾铮 先生评傅百林的创作“在今天中国两种风景摄影之外的独辟蹊径”,更多地集中于“追求画面中 风景的视觉纯度、强度以及承载的精神高度……完美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体内面的视觉表达,因此也赋予了自然风景以超越性。”
傅百林采用“明室暗房”的手法,赋予了画面一种独特的灰度和影像质地。他融入了多层水墨的晕染和细 致入微的描绘,借鉴宋元山水的笔法,打破了原有的视觉秩序,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平面,恍如一片黑 色蒙太奇扑面而至;而若近观,又仿佛营造了一个个神秘的幽邃之境,传递着一种士人般的从容与超拔。
“玄”即是黑。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傅百林善用黑色创造丰富玄妙的视觉体验,在客观的影像和 绝对主观的处理影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也显现在观看行为上:微妙而沉浸的色调扑面而 来,与普通的辨识或审视分别开来,更像一种观者与画面你来我往间的絮语。
傅百林《玄林NO.11》
摄影,水墨手工染色
240x300cm 2022
龙盼
研究方向为如何通过非人的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以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她对生物特性与生物技术感兴趣,曾通过"植物冶金学"和"真菌降解“等生物技术使环境不可见的变化变得可见。代表作品包括“仙境路又”、“风铃”、“植物冶金系列”,并于2022年开启“出走神川”项目,这是一个围绕着野生菌、矿物和森林关系来探寻技术发展下人之处境的长期创作计划。撰文发表于M Art Foundation;艺术新闻中文版。2022年获克劳德亲王基金会&歌德学院-应对环境变化导师奖;2022佳士得赞助北京当代艺术基 金会“女性艺术家“支持计划等。
❙艺术观点
《植物冶金计划》
该项目将植物体内的金属成转化成釉色,使植物釉色的变化变成判断环境中金属元素变化的“指示器”。因为微量的金属含 量釉面成色趋近透明,而含量约高的釉面则呈现更加浓重的色彩。该项目是一个长期调查计划,以了解日常中植物与金属的流转。
《千叶集2022 leaves》
作品将超富集植物体内的金属元素通过火焰显影并对之进行观察。将超富集环境中重金属的植物烧成灰,制成灰烬釉,然后将釉料涂在叶片形状的瓷片上。陶瓷叶片经高温烧制后,植物体内的金属粒子便转换为釉面的颜色,这便是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痕迹。
龙盼《植物冶⾦计划 2022-ongoing》
陶瓷,泥、植物灰
8x3x5cm(单个) 2022
李洪忠
山东济南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国又松大学外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及漆画艺术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及市级美协举办的相关艺术大展中获奖和入选;第五届“厦门全国漆画双年展”优秀奖、收藏提名;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青年漆画展优秀奖.收藏提名,第三届“乔十光漆画创新奖”银奖获得者,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沈柔坚艺术基金奖”获得者。
❙艺术观点
作者以禅语、禅义入画,采用抽象的表现方法含蓄表达了对生命当下的体验与感受。隐喻“世界微尘”之语,作品所指世界微尘,是指感受到大千世界由无数细微小千世界构成;个体之生命及历程在大千世界里如同微尘一般渺小不足道,但同时,每个生命的挣扎历程又是灿烂和伟大的。
李洪忠《禅.自在》
大漆.瓦灰.苎麻
70×70cm×4 2015
苏畅
出生并成长于上海,200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艺术观点
坚定地使用雕塑语言并以此作为自己艺术实验的载体。对雕塑内在性的重新理解和独立实践贯穿了持续不断的工作。他希望以简单的日常视觉元素为基础,消化并产生新的语言。并用这些作品审视着在面对公共性和个人焦虑的交错中人在其中的徘徊,及这种模糊的行为在心理上书写下的痕迹。
苏畅《岛》
⽯膏,麻,胶,⽯头,⾦属
310x91x77cm 2024
赵仁辉
视觉艺术家,主要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的课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的态度和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包括新加坡、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和美国,亦多次参与各地的双年展和摄影节。
❙艺术观点
《试图记住一棵树》
在2015年,赵仁辉目睹一棵新生的雨树因为施工将被移走。砍伐当天,他想了很久如何拍摄这棵树,但是很快它就已经倒在地上了。那棵树不是很大。晚上他竭尽所能将所有的树枝都带回了工作室。“接下来就是那些叶子了,我花了大约一年的拍摄上树的每一个叶子,准确来说,有28017枚叶子。”
赵仁辉《试图记住⼀棵树》
光泽亚克⼒, 数码摄影, 铝单板
100x150cm x2 2016
袁可如
1990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学位士,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艺术观点
《月亮便士》灵感来源于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小说里与世隔绝的“塔希提”(Tahiti)成为艺术家眼中的一个科幻概念,作品试图寻找身体、文本和建筑之间关系张力,以及有关生态、进化与消费的视觉思考。
袁可如《⽉亮便⼠》
彩⾊、有声、三频影像装置
15分51 2016
黄喆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艺术观点
将材料与绘画、装置相结合,呈现空间中的能量转换与构成。借助作品材料对光线的敏感度,与空间产生出特有的互动关系。作品围绕着力转换中时间的叙事,巧妙的体现出地理变迁中的力量诗学。
撰石系列作品通过对山石、石阵的呈现,以考古学的方法去回看探索历史的切面。崖石脉络相连,锐上而丰下,百窍洞达,历经风霜的同时传递着来自历史的记忆与精神脉络。在断裂、转变与重构中找寻历史中的话语结构,让山石成为一种“档案”,探讨回看历史与建构关系中的启示,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标志。
黄喆 《撰⽯系列 NO.32》
综合材料
180X160cm 2024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刊载的原创内容中的相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等归作者本人所有;软件、程序、图文编辑及页面设计等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等归本公众号站所有,任何媒体、公众号、个人及其他组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否则,本公众号将追究其侵权责任。